控制不住骂孩子怎么办?
文|李雪
最近我们一直在探讨亲子关系,不管是穷养富养,还是代际关系里的“诉苦”,归根到底都是边界的问题,今天我们从事实的角度再来分析如何觉察爱与自由的边界。比如孩子总要买零食、买玩具、老吃糖、看电视等等,家长担心一直满足下去孩子会得陇望蜀、贪得无厌,甚至将来心安理得地啃老。那么这些担心背后的事实是什么呢?
01
结论从何而得?
如果有这种想法,首先问问自己,这是事实吗?你是从何得出这个结论的?
如果你没有事实依据做支撑,只是听别人这样说,你就相信,却不经过自己的判断、思考、推理、验证。比如有的家长会说,孩子老吃糖,如果不加制止,孩子牙真的会坏;孩子老玩手机,如果不加制止,孩子眼睛真的会近视啊,怎么办?
然而牙坏掉,近视眼,到底是什么导致的?有思考过吗?
如果你说不停吃糖牙就会坏,不停看手机眼睛就会近视,那我也能举出一堆反例:有的人从小窝在被窝里,打着手电看小说,一边看一边吃糖,牙齿和眼睛都好好的。
而我特别爱刷牙,一天刷三次,现在却没几颗正常牙了,快掉光了。
那我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,吃糖导致牙齿坚固,而爱刷牙导致牙齿掉光?
我牙齿很烂的真实原因是我肾气太弱了,整个人经络严重堵,小时候不断被妈妈恐吓和吸食,我的肾气是支撑不了牙齿骨骼好好生长的,怎么刷牙都没用。
我也近视,近视是什么原因呢?是气血上不到颈椎和头。
我们去观察那些重度近视的人,几乎每个人颈椎都很堵。
为什么堵?被爱的小孩走路都是昂首挺胸的,经常被批评贬损的小孩则弯腰驼背,时间长了颈椎就堵了。
所以,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尽量不近视、不坏牙,你就不要去评价他、要求他、控制他、吸食他的能量、破坏他的健康。
只要孩子肾气是足的,气血是通畅的,就很难近视,很难坏牙。
那万一坏了,该就医就医,该补就补呗,这不就是人生吗?
所以不要只是盯着孩子是不是在看手机,是不是在吃糖,更重要的是去考虑:你给孩子创造了什么样的生存环境,孩子是不是身心愉悦。
对健康影响最大的永远是情绪,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就是抚养者的身心状态 —— 抚养者到底是每天盯着孩子,焦虑,想改变孩子,还是拥有“怎样都可以”的心态。
02
拒绝不等于不爱
一个人的事情,自己做主;涉及到别人的事情,平等协商。
比如,孩子要几点洗澡,这是孩子自己的事。
但如果孩子还小,洗澡必须父母参与帮忙,你就可以清楚地告诉孩子:我十点半要睡觉,如果你要洗澡的话,请在十点之前提出来,如果晚于十点,我就不帮你洗澡了,我要睡觉了。
至于孩子提出需求,你要不要答应,就取决于一件事:你愿意还是不愿意。你不愿意就直接告诉孩子“我不愿意”就行了。
比如,你可以说“我舍不得花这个钱”“我不愿意去那个地方”,而不要加上“这东西已经有好几件了,你怎么还要买?”“你看不出我下班很累吗,怎么还非要出去?”这些废话。
如果你说“我现在很累,不想出去”,那么孩子还可以有别的解决方案,他还可以找爸爸、找爷爷奶奶、找同学的父母带他出去,或者自己做手工,玩点别的。
可如果你说“我这么累,你都没点眼力见儿吗?”,孩子的能量一下就被打压下去了,他开始自我攻击“我是个坏孩子,我都不懂得体贴妈妈,我怎么能提出这样的要求,我怎么这么糟糕”……
大家想象一下,这会给他未来的人际关系制造多少痛苦纠缠的剧情。
再比如,孩子想吃鲍鱼,爸爸坦诚相告“有点贵,我舍不得买”,这不会让孩子营养不良。
但如果爸爸说“我们是什么样的家庭?是不是同学吃了你就要攀比?你怎么这么虚荣!”
那未来遇到更好的职位,这个孩子拼一把就能升上去的时候,他心里就会出现一系列自我评价:我这么普通的人,怎么配呢?怎么会有戏呢?还是不要努力了。
所以,拒绝孩子的时候干脆地拒绝,不要拖泥带水,不要评价孩子,孩子就不会留下任何心理创伤。
不管是答应还是拒绝,都不是问题,当父母不愿意的时候,就可以拒绝孩子,唯一需要注意的是,拒绝的时候只跟孩子讲事实,不要讲对错。
比如,孩子要个玩具,你说“咱家没钱,买不起”,这就是假话。孩子跟你要3000万的房子了吗?你的存款是零吗?真的买不起吗?事实只是“我不愿意把钱花在这件东西上”。
03
“控制不住”不是事实
想象一下,如果你骂孩子一顿,你的一万块存款立刻消失,你肯定能控制住了。
只是因为吼骂孩子没什么代价,你还是选择爽一下。
我有几个粉丝是这样做的:跟孩子约定了,妈妈只要对你发脾气,立刻给你转1000块钱,孩子顿时觉得挨骂这件事无比美妙,妈妈在损失2000块钱后心态变得巨平和。
我的很多粉丝,童年特别悲惨,现在处于重度抑郁当中,但他们严守边界,一样养出了活力爆棚的孩子。
怎样才能做到呢?就是边界要非常清晰。
当你痛苦的时候,不要用哀怨的眼神看着孩子,那眼神在说“你怎么也不来关心我一下”。
当孩子找你玩,你没有力气,你很清晰地告诉孩子“因为妈妈自身的问题,没有力气陪你玩”,而不要说“你再懂事一点,妈妈就开心了”。
孩子给你倒杯水,你觉得开心就说“谢谢”,不要说“看到妈妈想喝水,就帮妈妈倒水,你真懂事啊,都会照顾人了” 。这样的话会立刻把孩子拉到和你的共生纠缠当中。
让孩子清晰地知道边界:妈妈想喝水,可以自己倒,你给妈妈倒水,妈妈也会谢谢你,你不给妈妈倒水,也没有任何问题。
这样,无论你精神状态怎样,都可以养出非常快乐、逻辑智力非常高的孩子。
04
做不到 与 不愿意
“做不到”和“不愿意做”这两者可以诚实地区分开来。
看着孩子不写作业,憋得难受,一定要去提醒孩子,做不到闭嘴 —— 这是谎言 —— 闭嘴是一个选择,只有愿意或者不愿意,没有做不到一说。
比如“说出悦耳舒服的语言”,这是一个需要不断累积觉知才能拥有的能力,这个可以说“我目前做不到”。
再比如“闭嘴之后,情绪马上过去,很快就回到自己的中心”,这是无法做到的,因为情绪无常的生灭,不受控制。
要不要闭嘴,也看得失。骂孩子,没有直接且明显的代价,也许还会很爽,所以克制不住。骂老板,可能工作会丢,所以很能克制。
唯一能做主的是:要不要闭嘴。
我只能分享如何在痛苦的时候去觉知,我无法教导“李雪老师,我做不到闭嘴,怎么办”。
就像驾校教练,只能在你决定考驾照之后教你如何开车。你若觉得“教练,我要不要学开车”,我也做不了主啊。这事问教练有什么用呢?教练不能替你做主。
当你决定闭嘴,决定不再寄生孩子,我们才可能一起探讨:闭嘴后的焦虑痛苦,怎么去理解,怎么去觉知。
对自己诚实,可以从区分“什么是能力范畴”“什么是选择范畴”开始。
有读者问:闭嘴派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呢?不催促孩子干任何事?
答:到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的程度。
在我的标准中,足够好的妈妈,是足够诚实的妈妈。
哪怕妈妈被身心痛苦折磨,一天只有10分钟能够给到孩子关注,哪怕三餐都不一定能吃上热乎的,孩子经常得靠外卖和零食过活。
即便能量这么低的妈妈,只要严守边界不控制孩子,注意力不扑到孩子身上吸食能量,不给孩子制造“你再乖一点/成绩好一点/多心疼妈妈,妈妈就会开心”的幻觉,明确告诉孩子:妈妈的痛苦是妈妈自己的功课,与你无关。
那么,这就是足够好的妈妈,是爱和自由的践行者。
欢迎到新浪微博 @李雪爱与自由,与李雪评论互动。
作者 | 李雪
心理学学者,新浪微博@李雪爱与自由。著有《当我遇见一个人》《走出剧情》《有限责任家庭》。当当、京东、淘宝、亚马逊,全平台在售。
公众号 | 初心心理
公众号 | 李雪爱与自由
编辑 | 李方
插图 | 皮诺·德埃尼